顯示具有 饅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饅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4/04/2024

紅豆饅頭捲 紅豆毛巾饅頭

 


這是做蜜紅豆時順便做好的紅豆餡,超簡單的紅豆餡做法,直接把蜜紅豆用果汁機打碎就好了,適合包饅頭、麵包,另外還有用油炒的油豆沙,油豆沙可塑性高,適合做月餅、蛋黃酥的內餡,不過光看油的用量就讓我卻步了,這種清爽簡單的紅豆餡最適合我了

這次麵皮使用溫水來和麵,溫水和麵可以增加麵團吸水性,讓麵皮膨鬆柔軟。


材料:

麵團 Dough:

  中筋麵粉 AP flour 500g     
  糖 Sugar 25g
  鹽 Salt 2.5g
  新鮮酵母 Fresh yeast 8g
  溫水 Warm water(60°C) 275g

餡料 Filling: 

  紅豆餡 Azuki bean paste 適量 Q.S.


做法:

  1. 將麵粉、糖、鹽放入攪拌盆中拌勻,水加熱至60°C
  2. 將水緩緩加入麵粉中拌成麵絮,再下手將所有材料揉壓成團,鬆弛15分鐘
  3. 酵母加入少量水調成糊,加入麵團中,將酵母與麵團揉均勻,進行發酵至2倍大
  4. 麵團份量較多,可分成兩份,分別揉光滑(第一份揉完鬆弛15分鐘,接著揉第二份) 
  5. 第一個造型: 取一麵團擀開成40cm長的長方形,翻面,將麵片沿著長邊對折,得到約40*10cm的長方形。正中間擠上紅豆餡,將麵片對折包裏住餡料,切去頭尾,平均切成四等份


  6. 第二個造型: 將麵團擀成40cm長的長方形,寬度不拘,翻面,整張麵片上塗滿薄薄一層紅豆餡,沿著長邊捲起,切去頭尾,平均切成八等份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2/16/2024

黑糖黑芝麻花生花捲

 


自從開始做麵包及饅頭後,全家的早餐都靠我打理

每星期都要做一次饅頭及麵包,而且還得各做兩款,這習慣已經快兩年了

每次都得變化新把戲,不是小孩要求,而是我不喜歡一成不變

如果味道沒辦法變化,就從外觀著手

會做麵包及饅頭有個好處,兩邊的整形手法可以輪流使用

這個花捲就是從麵包捲而來的

芝麻花生及黑糖的組合非常百搭,麥仔煎也常出現這口味


材料:

老麵 Pâte fermentée

  中筋麵粉 AP flour 200g
  水 Water 100g
  新鮮酵母 Fresh yeast 1g

麵團 Dough:

  中筋麵粉 AP flour 300g     
  糖 Sugar 15g
  鹽 Salt 2.5g
  新鮮酵母 Fresh yeast 5g
  水 Water 160g
  黑芝麻粉 Black sesame powder 15g

餡料 Filling:

  黑糖 Brown sugar 30g
  熱水 Hot water15g
  黑芝麻粉 Black sesame powder 50g
  花生醬 Peanut butter 40g

做法:

  1. 先將老麵材料提前一天準備好: 所有材料拌成麵團,在室溫下先發酵30分鐘以上(視氣溫而定,有開始發酵後的跡象或體積膨脹一些,即可移入冰箱)
  2. 將麵團材料拌好、揉成麵團,鬆弛15分鐘左右。鬆弛過後的麵團可以更快揉光滑
  3. 加入老麵至主麵團中揉均勻,表面需要呈現光滑狀態。搓成長條,分割成8等份,再次鬆弛15分鐘
  4. 準備餡料: 將熱水加入黑糖中化開,加入芝麻粉拌勻,最後加入花生醬攪拌即可
  5. 取一麵團擀開成20*10cm的長方形,翻面,下方1/2處舖上餡料,將上方麵皮對折蓋在餡料上,稍微擀過使兩麵片貼合

  6. 將麵片切成約1cm的細條,留下上方1cm不要切斷。將每細條扭轉,由上而下捲起



  7. 另一個做法: 麵團按扁包上餡料,再擀開成長方形,下方1/2處切細條、扭轉,由上而下捲起
  8. 發酵: 發酵至2倍大
  9. 蒸製: 水加熱至沸騰,轉中火,蒸籠上鍋,待鍋蓋冒出蒸氣後開始計算15分鐘。時間到等待3分鐘才開蓋,避免蒸籠內外壓力失衡造成萎縮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1/26/2024

黑糖花捲

 


黑糖饅頭是我百吃不厭的饅頭之一,小時候不怎麼偏愛那潔白卻單調的白饅頭,總是被大蒸箱裡鮮豔的芋頭跟黑糖饅頭給吸引。後來才知道芋頭饅頭的紫大部份都是色素來的,而黑糖的顏色也不是純粹的黑糖色。

在不使用色素和香精的情況下,如何能製作出那深沉的黑糖色? 我用了兩個方式,即使黑糖減量,仍可製作出深邃的黑糖色。




材料:

老麵 Pâte fermentée: 中筋麵粉 AP flour 200g 水 Water 100g 新鮮酵母 Fresh yeast 2g 麵團 Dough: 中筋麵粉 AP flour 300g 黑糖 Brown sugar 30g 醬油 Soy sauce 5g 新鮮酵母 Fresh yeast 5g 熱水 Hot water 150g 餡料 Filling: 黑糖 Brown sugar 適量Q.S.

步驟:

  1. 製作黑糖水: 將黑糖煮至焦糖化,關火,加入滾燙開水,將黑糖拌勻,如仍有未溶化的黑糖,可開火將黑糖煮溶。放涼備用
  2. 黑糖水中加入醬油,醬油不僅取代鹽,也有增色的效果
  3. 取一個盆放入麵粉、酵母,再緩緩加入黑糖水拌成麵團。加入提前發酵好的老麵,將兩者揉在一起,顏色不均勻沒關係,先靜置鬆弛10分鐘
  4. 將鬆弛完的麵團揉光滑,也揉到顏色均勻了。再度鬆弛10分鐘。
  5. 將麵團擀成長方形薄片,翻面使光滑面向下,均勻撒上黑糖及麵粉
  6. 沿著長邊折三折,切成0.5cm的細條

  7. 整形1: 取適量"麵條",稍微拉長,翻面,將麵條捲起

  8. 整形2: 取適量"麵條",分成三等份,稍微拉長,編三股辮,翻面,將辮子捲起

  9. 發酵: 在溫暖的環境下進行發酵至2倍大。勿在濕度過高環境下發酵,以免濕度過高造成饅頭塌陷
  10. 蒸製: 水滾後放上蒸籠,等到蒸氣冒出後轉中火,計時15分鐘。時間到後開小縫使熱氣散出,幾分鐘後再開蓋。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1/19/2024

冷藏(低溫)發酵常見問題

 


冷藏發酵法,顧名思義就是麵團在低溫環境下進行發酵。製作麵包一般有以下幾個發酵環節:

  • 基礎發酵
  • 中間發酵(也就是鬆弛時間)
  • 最後發酵
最常使用低溫發酵的是基礎發酵,前一天把麵團拌好,放入冰箱中至隔天再來整形及烘烤。也不是其他兩個發酵階段不能在低溫下進行,像製作可頌麵包的鬆弛時間就是在低溫下進行,要視麵包製作的要求; 而最後發酵關係到麵包的最終形狀,萬一沒控制好發酵時間,很容易有過發的可能,若很能精確控制溫度及時間,最後發酵以冷藏方式進行也並非不可能。

冷藏發酵的好處就不再贅述,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活用時間,等待發酵的時間總是很漫長,能把這漫長的等待交給冰箱解決,真的太好也不過了。

酵母是活的,因為環境溫度、酵母活性及用量等等因素,無法量化酵母的成長曲線,也因此無法確切的說明怎麼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我只能分享自己的操作方式及遇到的問題

  1. 冷藏發酵方式:
前一天下午將麵團給拌好,先在室溫下靜置30分鐘-1小時,在移入冰箱中放置約18小時。隔天使用前先放在室溫下回溫,使麵團回溫到至少16°C後再進行後續步驟。

室溫下靜置的時間只是約略值,要感覺到麵團有發酵的跡象,因麵團體積及溫度會影響發酵速度: 麵團體積大或是溫度高,降溫速度慢,在室溫下發酵的程度可以略低一點; 而麵團體積小或是溫度低,麵團需要膨脹多一點。具體大小我無法量化,要多做幾次感受一下。


擔心麵團是否正確發酵? 可在放入冰箱1小時後取出查看,若發酵接近2倍大,我會取出麵團進行按壓排氣整圓,再放回冰箱中; 若體積完全沒有變化,請檢查冰箱溫度是否過低或是酵母有正確作用。600g左右的麵團,入冰箱前溫度約24°C,在1小時後仍有19­°C,麵團不應該沒有長大。 


2. 冷藏發酵需要多久時間:  

冷藏發酵一般介於12-24小時,也不是在這時間之外就不可以。時間太短則失去低溫發酵帶來的好處,時間太長只需要擔心麵團是否產生不好的氣味。 


3. 什麼麵團適合冷藏發酵:

多數是無糖無油的歐包會使用冷藏發酵,但高油高糖的布里歐許也是使用冷藏發酵,我做過一陣子的免揉麵包,不管是吐司或是甜麵包都是使用冷藏發酵,就連饅頭也是冷藏發酵。並沒有哪種發酵法適合哪種麵團的規定,只要能做出好麵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4.  為什麼我的麵團無法發酵? 

無法發酵的因素不外乎是酵母失去活性、溫度太低、用量太少等等。

將酵母放入約30°C的溫水中等待一陣子,如果有密集氣泡產生表示酵母仍有活性

確認攪拌後的麵團溫度不要太低,若溫度過低,需延長在室溫下的時間,一定要確定麵團有發酵跡象再放入冰箱中。酵母在4°C以下會開始休眠,確認冰箱溫度不要低於此。 

低油糖麵團使用1-2%的新鮮酵母; 高油糖則為3%或以上。麵團的液體只使用水的話可以減少酵母,使用牛奶則不宜減少 

也請參考: 天冷時為什麼我的麵發不好?  


 5. 冷藏發酵後麵團過發或不足怎麼辦?

輕微過發時只需要將麵團取出進行排氣再整圓,給予麵筋適當力量即可。過發太嚴重可拿來當老麵使用,但若已經變質或有不好的氣味產生時請直接丟棄不要再使用了

體積不足只要將麵團放在溫暖處,給它一段時間它會好好長大的。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11/07/2023

饅頭為什麼塌陷? 為什麼死麵?

 


在做饅頭的路上非常坎坷,常常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入鍋前明明長得頭好壯壯,掀了鍋蓋總是會有那麼幾個不聽話


看吧! 這哪像是同家工廠出產的!

為了不讓心臟在掀鍋蓋時又停了一拍,真的卯足全力,做了無數次實驗
一定要找出符合21世紀的科學理論來說明,不可以再把失敗的原因歸究於鬼了!(我們把失敗的饅頭稱為鬼捏饅頭)

詳細實驗過程可觀看影片



首先,先找出可能的原因,這些是從網路上找到的:
  • 麵團過乾或太濕
  • 麵團沒揉勻、未徹底排氣
  • 麵團過發或發酵不足
  • 發酵時間過長,造成酸度增加
  • 蒸好後立即開蓋,造成熱脹冷縮
  • 鍋蓋未包布巾,水滴在饅頭上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如: 麵粉品質等等,我一直都用同一款麵粉,也是時好時壞的,所以撇除是麵粉的問題。

實驗一: 

  • 麵團過乾或太濕 
  • 麵團沒揉勻,未徹底排氣 
  • 發酵時間過長,造成酸度增加

實驗方式:

準備三種不同濕度的麵團: 分別為55%、50%及45%
每種麵團再分成二份: 其中一份不揉麵,另一份徹底揉光滑
再分成兩種不同發酵環境: 一為60°C溫水發酵(快速發酵),另一為室溫下發酵(緩慢發酵)

結果:
麵團濕度與揉不揉麵不是饅頭塌陷的原因
溫水發酵相較於室溫發酵更容易導致塌陷

實驗二: 

  • 麵團過發或發酵不足 
  • 鍋蓋未包布巾,水滴在饅頭上
  • 實驗方式:

    準備相同濕度(50%)的麵團

    使其發酵不足、發酵剛好及發酵過度

    使用雙層蒸籠,皆不包布巾

    結果

    發酵程度不同不是饅頭塌陷的主因

    鍋蓋不包布巾,上層的饅頭未出現塌陷

    滴水也不是饅頭塌陷的主因

    這次測試結果得出蒸籠內部壓力過大是造成死麵的原因


    饅頭塌陷死麵主要原因

    • 火力過大,造成蒸籠內部壓力大: 壓力越大,溫度越高,死麵情況嚴重,內外壓力失衡,造成萎縮塌陷
    • 發酵過程濕度太高,饅頭表面凝聚過多水氣,蒸煮後形成皺皮,應保持饅頭胚表面乾燥

    避免饅頭塌陷死麵方法

    • 依鍋子大小調整火力,使水保持微沸,有穩定蒸氣產出即可
    • 鍋蓋夾筷子留縫,幫助調節鍋內壓力
    • 避免於濕度過高的環境下發酵

    如果想做出光滑的饅頭,除了注意上述原因,還得配合這篇「為什麼我的饅頭總是不光滑?

    我所做的實驗可不止檯面上看到的那二次

    所有影像檔案就佔了快10GB的大小

    幸好小孩們對媽媽做的饅頭很捧場,讓我有動力一直實驗下去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10/30/2023

    以直接法、二發法與低溫發酵來製作饅頭有什麼差別?



    基本上很多饅頭都是以直接法完成
    饅頭就只能以直接法製作嗎? 
    坊間也有以老麵製成的饅頭
    特別強調好吃易消化,不會造成胃酸
    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我又做了實驗
    這次以直接、二發法及低溫發酵法來做比較
    詳細實驗過程可以觀看影片



    做完這次實驗,真心覺得經過長時間發酵的麵團味道是無可比擬的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尤其是材料愈單純,更能感受出其中差異
    直接法製作快速,容易做出光滑饅頭是最大優點
    麵團未經過長時間發酵,麵筋保留韌性
    做花捲饅頭可保持立體形狀
    但柔軟度跟味道都是屈於三者之末

    若對於發酵原理有興趣可閱讀下列文章: 
    節錄自《麵包大師的學徒》: 
    麵包製作過程中的酵母發酵,是酵母菌吃掉葡萄糖這種簡單醣類的結果
    酵母吃了糖後,將糖轉化為二氧化碳和酒精(乙醇),也就是所謂的消化副產物。酒精會在烘烤期間蒸發,而二氧化碳則會使麵團膨脹,之後隨著烘烤散出麵包外。

    製作麵包的原則是只用分量剛好的酵母來做麵包。太多酵母會加速麵團發酵,把可利用的糖消耗殆盡,並產生酒精味。當酵母缺糖的時候,就會開始自我分解,產生我們不太想要的副產品穀胱甘肽,這個副產品會產生類似氨(阿摩尼亞)的味道,對麵團有不好的影響,並弱化麵筋的黏結。

    多數基本食譜的配方裡,基本發酵時間是1-11/2小時,與二次發酵(或稱最終發酵、醒發)的時間差不多。如果因為溫度太高或是添加太多酵母,導致麵團發酵速度太快,麵團就很容易失去控制,成品就會很差。

    製作麵包時,我們卻希望藉由發酵穀物來讓麵包膨脹,試著釋放鎖在複雜澱粉分子中的糖。少數釋放出來的糖會成為酵母的食物,但是大部分會留下來,變成麵包風味的來源,並為外皮上色(即焦糖化反應)。

    當我們吃生麵粉或生麵團時,幾乎嘗不到任何味道。麵粉嘗起來如同木屑般淡而無味,這是因為麵粉的糖分組成太過複雜,我們的舌頭難以辨別。現在有了酶這個催化劑,就像是用一塊三角木打散這顆毛線球,釋放每一縷線,讓我們的味蕾得以嘗到甜味,也讓酵母菌和細菌等其他有機生命體對糖分有機可趁。這就是食物、蛋白質、澱粉和糖分的降解過程,經由發酵,所有食物最終都會被分解為單醣。....

    釋放出來的糖會使麵包外皮呈現金黃色,並帶有生麵粉或生麵團中欠缺的甜味。...
    當麵團發酵時,澱粉酶和麥芽糖化酶會和澱粉交互作用,透過分解複雜澱粉分子來釋放糖。只要時間充足,所有的澱粉都能降解為糖,最終被酵母和細菌消耗殆盡,而烘烤階段會提前中斷這個過程
    一個正確發酵的麵團,既能釋放出最多的糖來產生風味和顏色,同時也保留足夠的澱粉和蛋白質來形成最佳質地。

    比較白話的說明就是麵團經過發酵過程,可分解大分子成為更容易讓人體吸收的小分子,這也是為什麼加了老麵的饅頭更好消化
    麵團需要長時間發酵才能達到較佳功效
    這也是為什麼短時間發酵的二發饅頭在味道上的改善程度不高
    而低溫發酵法經過長時間發酵,能讓麵團釋放更多風味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天冷時為什麼我的麵發不好?




     有聽說過速發酵母遇冷休克嗎?

    有次在測試酵母活性時,直接接了水籠頭的水,加上一點點的速發酵母

    放了十多分鐘,卻一點反應也沒有,不死了又放了一個下午,仍然是平靜太平洋

    差點就把那包剛開封沒有久的酵母餵垃圾桶

    那時是冬天,水籠頭的水約莫15°C,室溫也只有17°C上下

    因為不甘心丟掉那包超市不再進貨的速發酵母,我開始上網找答案

    終於在ptt上發現一篇文章,說到速發酵母遇冷休克

    猶如醍醐灌頂一般,原來錯的不是酵母,是我給了錯的水

    當下將水加熱至30°C,再加上一點點的速發酵母

    速發酵母大復活!






    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我開始做起了實驗

    拿了四個一模一樣的杯子,各裝入50g的水

    2杯裝15°C的水,另2杯裝38°C的水

    第1、3杯加入0.5g速發酵母,2、4杯為1g新鮮酵母

    再加入50g的麵粉拌勻

    在室溫放了2小時後,再移入冰箱進行低溫發酵


    (圖示: 藍: 15°C速發、粉紅: 15°C新鮮、黃: 38°C速發、綠: 38°C新鮮)

    在室溫只有16°C的環境下,左邊用15°C拌好的2杯麵糊在2小時後幾乎沒有長高的跡象

    經過18小時的低溫發酵,最左邊的速發酵母根本沒有長進

    再來將左邊2杯放在溫暖地方發酵,右邊有長進的2杯繼續在室溫下

    經過1小時後:





    可以看到藍的終於才開長高了,不過進度遠不及粉紅

    看來速發遇冷休克的傳說是真的

    不過,常看到夏天拌麵團用冰水,就不怕酵母休克嗎?

    想到這點,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又做了一次實驗

    相同的人物及背景,不過我把順序對調了一下

    前一次是先放水再下酵母,最後是麵粉

    這次先下麵粉再加酵母,最後是水

    直接上圖:


    即使在室溫下放4小時,看起來結果是差不多的

    不過在低溫發酵18小時後,小藍突然開竅,幾乎跟小黃及小綠平起平坐,小粉一如往常

    看來速發怕冷是真的,但只要一開始不要直接與冰水接觸就可以減少衝擊


    結論:

    速發酵母一開始沒有使用溫水化開,且後續都在18°C以下的環境下,酵母活性相當差,甚至沒有活性

    在溫度上升後可恢復活性,但速度緩慢


    新鮮酵母即使沒有用溫水化開,且後續都在18°C以下的環境下,酵母活性雖然不活躍,但仍有作用,在溫度上升後可恢復活性


    因此在室溫偏低的情況下,建議以溫水和麵

    以確保麵團能正確發酵


    這幾杯實驗完的發酵麵糊即是大名鼎鼎波蘭種,加入饅頭麵團中,一點也沒浪費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10/29/2023

    為什麼我的饅頭總是不光滑?

     

    這又是一篇實驗文
    每次遇到了問題我總是不停的找尋答案
    找不到答案就自己做實驗驗證


    自從有人問我說: 為什麼我用低溫發酵法做的饅頭會萎縮塌陷?
    原罪真的是低溫發酵法嗎?
    我偶爾(也可以說經常啦)也會做出皺巴巴的饅頭
    反正是自己家要吃不會太計較
    也從沒怪罪給低溫發酵法
    但一有人問起就不禁開始懷疑起來
    事實要擺在我眼前再說
    不廢話,進入主題

    這次分別使用1%及2%的新鮮酵母,再以低溫發酵法及直接法來製作
    詳細實驗過程可參考影片


    直接來個比較

    2%低溫
    1%低溫
    2%直接
    1%直接
    揉麵時間
    10分鐘
    7分鐘
    5分多鐘
    5分多鐘
    光滑程度
    最皺皮
    次皺皮
    次光滑
    最光滑
    柔軟度
    最柔軟
    次柔軟
    次紮實
    最紮實
    體積
    最大
    次大
    次小
    最小



    由左至右: 1%直接、2%直接、1%低溫、2%低溫

    若以結果論,的確低溫法饅頭較容易形成皺皮,但還不到萎縮的程度(這我也做了實驗,影片已上架,文字資料還在生成中)
    其實麵團的終溫會影響饅頭的光滑程度,尤其是低溫法饅頭


    Temperature
    Activity
    -20 C. (-4 F)
    Loss of Fermentation Capacity
    < 20 C (68 F > 40 C (104 F)
    Growth Rate Significantly Reduced
    20 C (68 F) - 27 C (81 F)
    Most Favorable Range For Yeast to Multiply
    26 C (79 F)
    Optimum multiplication of Yeast Achieved
    27 C (81 F) - 38 C (100 F)
    Optimum Fermentation Range
    35 C (95 F)
    Optimum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資料來源: http://www.theartisan.net/dough_fermentation_and_temperature.htm


    由上表酵母發酵溫度及活力的關係表看來
    在27-38°C區間是酵母的理想發酵溫度
    在26°C是酵母繁殖的高峰


    這次的實驗中,當時室溫為27°C
    在揉完2%低溫時,麵溫已高達29°C
    因為低溫發酵的酵母已開始作用,所以只要麵團的溫度超過26°C會使酵母產氣旺盛
    不管再怎麼努力排氣,麵團中的酵母也持續在產氣
    而酵母量較少的低溫法可以稍微減緩產氣量
    這也是為什麼比起2%低溫法,1%低溫可以更快揉光滑
    而直接法的酵母尚未開始作用
    即使麵溫達30°C,影響不大

    最佳的方式就是使用壓麵機
    可以快速將麵團氣體排乾淨,每個饅頭都是水亮水亮的

    或是使用老麵法
    使用材料中的30-50%原料提前一天揉成團
    再加入剩餘材料做成饅頭
    擷取直接法與低溫法的優點
    可以兼顧美味及外觀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咖啡雙色牛角饅頭

    做了一陣子的饅頭,為了變化口味,所有能試的都試過了

    這咖啡口味的饅頭也不是第一次嘗試,但奇怪的是每次試每試失敗

    咖啡一加入麵團中,麵團立即變得軟趴趴,毫無筋性

    找了很多資料,沒見過咖啡會破壞麵筋的

    後來才想到,我用的咖啡不是純咖啡,而是加了Chicorée的咖啡


    Chicorée為菊苣根磨粉做成的產品,素有窮人咖啡之稱

    感覺就是這個Chicorée壞了我的麵筋

    直接用一般咖啡就沒事了


    材料

    咖啡麵團:

    • 中筋麵粉--300g
    • 濃縮黑咖啡--150g
    • 新鮮酵母--6g
    • 糖--30g
    • 鹽--0.5g

    白色麵團:

    • 中筋麵粉--300g
    • 水--150g
    • 新鮮酵母--3g
    • 糖--15g
    • 鹽--0.5g

    *咖啡麵團糖份較高,因此酵母份量不減半

    *常見酵母換算比例: 新鮮酵母:一般乾酵母 :速發乾酵母=1:0.5:0.33

    作法

    1. 將咖啡麵團所有材料攪拌均勻並揉成麵團。鬆弛5分鐘後再揉麵。
      鬆弛過後的麵團有時間吸收水份,這時候再來揉麵會更省力
      將麵團徹底揉光滑,鬆弛15分鐘
    2. 相同方式處理好白色麵團
    3. 分別將兩色麵團擀成薄圓片
    4. 將白色麵片覆蓋在咖啡色麵片上
    5. 像切pizza一樣,將麵片切成12等份
    6. 取一份麵片,稍微擀長,三角形的窄邊向下,在窄邊的中心位置切出一小缺口
    7. 由下往上將麵片由缺口處捲起,手順勢往外推出,將麵片捲完
    8. 將麵團發酵至1.5倍大(冷水上鍋),或2倍大(熱水上鍋)後上鍋蒸熟。
      維持水能沸騰的火力,當鍋蓋開始冒出蒸氣時計時15分鐘
      蒸完後開小縫使熱氣散出,悶幾分鐘後再開蓋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1/26/2023

    關於那些失敗的饅頭

    做了一大堆的饅頭,也不是每次都會成功的,外表不光滑都是家常便飯,只要揉麵不徹底,或是天氣熱酵母做用太快,麵團裡面空氣太多就會讓饅頭不光滑。其實下面這張照片是免揉饅頭,本來就沒揉麵排氣,呈現出來的表面自然也不平整



    最常遇見的大魔王是「塌陷萎縮」

    第一次遇到這個大魔王發生在我的紅蘿蔔饅頭,同一籠裡有的頭好壯壯,有的鼓大泡,有的直接變死麵,幾乎所有的失敗因素都發生了,而同樣的麵團做成了繡球饅頭卻每個都是健康寶寶



    來張慘烈的大合照


    死麵的特寫,一整個硬邦邦,完全沒發酵跡象


    塌陷萎縮的原因有很,依我失敗經驗總結有以下原因: 
    1. 遇冷回縮: 尤其在冬天蒸饅頭,一開始我把電鍋搬到「VERANDA」裡去蒸(我不曉得正確中文該怎麼翻,有點像是玻璃屋,裡面沒暖氣,所以冬天很冷的),因為不想讓水氣在屋裡流竄,即使蒸好後在鍋中悶了10來分鐘再開小縫散氣,依舊出現塌陷萎縮,尤其接近小縫那一端的饅頭萎縮特別嚴重,那一陣子吃了超多不健全饅頭。直到某天頭殼突然開竅,才想到會不會是屋外太冷,熱脹冷縮反應更劇烈,搬進家裡蒸後情況就改變了

    2. 加入根莖類: ,因為根莖類食材富含纖維質,會改變麵團的特性,加入愈多根莖類變數也會增加。所以在沒辦法確定的情況下,先加入1/3麵粉量的根莖類,通常這樣的份量很少會失敗。

    3. 蒸製過程問題: 我曾經拿一整組含蒸籠的史大伯鑄鐵鍋蒸饅頭,史大伯鑄鐵鍋密合度出奇的好,蒸氣幾乎透不出去,在鍋中壓力也相對更大,煮一般食物會讓食物更入味,但饅頭不需要這麼優質的環境。壓力太大的情況下,饅頭承受不住,出鍋每個都萎縮。也就是因為如此,為什麼蒸饅頭會偏好用竹蒸籠,因為透氣性高!

    另外網路上找到其他原因,如發酵不足、揉麵不足或麵粉品質不佳造成麵筋力道不足、蒸製過程中水珠落等等,這些或許都是造成饅頭萎縮塌陷的原因,但還是沒辦法完全解釋我的紅蘿蔔饅頭為什麼同一顏色且同一籠中有的死麵有的萎縮。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

    燙麵全麥饅頭

    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麵粉是以蛋白質含量來區分,分為高、中、低筋,但法國麵粉卻不玩這一套,而是以「灰份」來分類,有T45、T55、T65、T80、T110及T150。T後面的數字代表精製程度,數字愈小愈精緻,顏色愈白,灰份也愈少,T110跟T150都是所謂的全麥麵粉,但T150的麩皮更多,質地更粗糙。

    一開始為了找尋所謂的高、中、低筋麵粉,我以為T45對應到低筋,而T65就算是高筋,T80在一般超市較難買到,所以我也不曉得它的存在。T45大約含有8-9%的蛋白質,T55約9-10%,T65約11%以上,但其實每家麵粉的蛋白質含量也會有差異,也有T55含有12%的蛋白質。

    現在我都拿T45來做饅頭,T55或T65來做麵包,但其實大多數法國人也拿T45來做布里歐許,還以為筋度愈低愈不適合做麵包呢!,這確實顛覆我的認知。


    言歸正傳,這次拿法國的全麥麵粉(T110)來做全麥饅頭,口感比一般白麵粉相對有嚼勁。使用燙麵法降低紮實口感,增加柔軟度

    各家全麥麵粉吸水量不一,水份請酌量增減





    材料:
    全麥麵粉 200g
    熱水 90g
    冷水 30g
    新鮮酵母 2g
    鹽 0.5g

    做法:
    1. 麵粉中加入鹽、糖拌勻,緩緩加入熱水拌成麵絮,放涼備用
    2. 加入撥碎的新鮮酵母,加入冷水,壓成麵團。
    3. 移至桌面上將麵團揉至光滑,蓋上濕布鬆弛15分鐘
    4. 將麵團擀成20cm寬的長方形
    5. 表面上抹上薄薄一層水,捲起成圓柱狀
    6. 切去頭尾,剩餘部份平均切成四份
    7. 發酵至1.5-2倍大,上鍋蒸10-15分鐘





    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Share: